Show newer
fivestone boosted

应该是18年初,某新疆基层公务员小领导派驻到乡里,他告诉我他们如何执行拆清真寺这个事。
他所在的那个地方,有三个清真寺,大家一般就近去做礼拜。一开始很简单,针对某寺查身份证才能进入,其他的不查,查了一段时间,这个清真寺的人流量就大幅减少,人们会选择去其他不查的,或者干脆在家,然后政府出面说,你们根本不去嘛,就拆了第一个寺。
第二个和第三个同理,他当时笑着说,到了后面,人还是很多怎么办,简单,设两道卡,查两次,再搞安检,不行就查3次,时间一长谁也受不了,已经拆了两个了,还差最后一个。

那时候只觉得听着气氛不对,没想到的是,这可能已经是最文明的做法了,18年过完年,一个新疆籍的师妹跟我求助,向我讲了她的阿姨已经失踪的事。我没有办法帮到她,但是在广东,也许我是当时为数不多能理解她的恐慌情绪的人。

大概因为 ,我从来没有过,喜欢的人长得像谁谁谁,哪个明星,之类的感受;我只是看路上的很多人,长得都像她,都会想起她。 😥

fivestone boosted

哲学家 Candace Vogler 认为,fictional empathy 和真正的 empathy 不同。她的两个论点很有意思,她认为虚构的人物和真实的人物相比,缺少两个根本特质:(1)改变的能力;(2)拒绝被认知。

虚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来认识和了解,他们无法拒斥我们的窥探,我们之所以觉得通过反复阅读可以把我他们是因为他们并不会改变,因为构成他们的文字不会改变。相反,现实中的人既有改变的能力,也有拒绝被认知的能力。她认为,如果我们觉得,我们可以像把握虚构人物一样把握现实中的人,我们显然犯了 ethical mistake。

我在想,Vogler 的道德不安到底来自于哪里,是来自于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当作虚构的人来对待本身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缺少理解和尊重,还是来自于随之而来的对二者的差异缺乏认知带来的盲目?

如果是前者,这可能需要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这样不道德。尤其是考虑到我们对自己和他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想象,想象本身就是虚构,它们的存在难道也是不道德的吗?用虚构的眼光(未来的眼光,可能的眼光,期待的眼光)看待现实的人,无论程度多少,是绝对不道德的吗?

如果是后者,那么好解决。如果弥补了认识盲区,知道虚构与现实的人的区别,以及相应的我们应该如何分别对待它们,我们是否就能安心地放下 Vogler 的道德包袱?

另外,虚构的人真的无法拒绝我们的窥探吗?以及文字不会变,是否就意味着虚构人物就不会变?文字的含义变了呢?我们的视角变了呢?理所当然地认为虚构世界的一切都赤裸裸地坦陈在我们面前,任由我们用理性去穿透,这是不是某种盲目的理性自信呢?如果一个虚构人物的内心变化 unfinalizable(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它难道不也是在拒斥我们的确定认识吗?

我本世纪见到跳跳糖的场合,除了情趣用品店,就只有全聚德了。

在跑步机上半个多小时,一直看着 gym 小弟在窗外,给自己的车换四个轮毂盖。车子是半新不旧的平民 Suzuki,我这个距离看上去,新的轮毂盖除了更闪了点,也没啥区别。人类对汽车的折腾心态真是迷。

下一个要去的国家,似乎仍然不是免签证的……(怨念

fivestone boosted

#cats

(I don't know if I can tag #catsofmastodon or is that reserved for your own cats?)

我以后折腾 vps 烦了,就来看看这个网站……看到我 5 刀 vps 里塞了这里起码 50 刀 的服务(还不算 mastodon),幸福感增加好多 ^^

RT:發現 PikaPods.com ,不錯的雲端服務,將一些開源網路應用以容器化快速部署、幾個點擊跑起,自訂網域,每月花費清楚明白,可微調。

疯狂元素城 Elemental,5/10,这个用元素来描绘种族歧视的思路是 ok 的,里面关于各种冲突的映射,虽然完全没法深描,但其实也一笔带过式地说了不少。

但这个男主角也太傻白男了吧……全程第一世界鸡汤脸。(那个拉美爹就不提了……)所有的矛盾和不理解,都是女主一个人在默默忍受和自我妥协,最后仗着 lucky 剧情,被第一世界艺术界收编~

好像 Dropbox 也开始为了推收费方案,把免费版里一些 share link 的方式禁掉了……

机场
blog.fivest.one/archives/6491

看到 Richard Russell 在西雅图机场偷着开飞机上天的事件,也被一些女性讨论者,总结成「男蛆偷飞机造成森林大火,被男蛆叫好」,突然意识到自己对这个群体的违和感是什么了。

这些人,在「循规蹈矩」这一方面,其实是被加强了的。无论是在参政议政实现女性地位提升,还是在女性群体抱团的过程中,其实都在强化着「循规蹈矩融入群体,才能用群体的力量去改变」这样的认知。

当然不能说这有什么不对,但这不是《末路狂花》,而是某种相反的东西。

十几年前在加德满都的作坊里,挑了一星期才选出合意的黄文殊唐卡。之前四五年一直不知道收拾到哪里去了,最近才突然找到。并没有很受潮,但衬纸已经皱褶卷曲了。

都是哪些地域的人,乐于讨论各种月饼是不是正宗的?

当然月饼是否需要存在正宗,本身就是可以吐槽的。我只是好奇,哪些人觉得自己的当地文化,是有资格判断月饼是不是正宗的?

「接到一个电话,对方是十年后的你,你最想问什么?」

:呃,你知道我其实并不知道我最想问什么的,所以未来的你,已经知道我最想问什么了吗?直接说答案吧。

:……42?

:滚。

fivestone boosted

蚌病成珠大概是最具有迷惑性的一个词了。绝大多数痛苦结不出任何东西,它们只是模糊的一团,恐惧、恶念、疼痛、绝望、嫉妒、愤怒,不会有任何结果。如果有东西凝结出来了,那不是因为痛苦本身,而是因为经受痛苦的人具有天分,仅此而已。所有人都可能罹患肿瘤,但并非所有人都是苏珊桑塔格,能在病痛中写出《疾病的隐喻》。可写不出疾病的隐喻就不能够发出声音了吗?去癌症楼看看,那里是整个医院最吵闹寂索的地方,每天都有人病死、有人自杀、有人在剧痛中哀嚎。你去把这些无法承受的痛苦凝炼成宝石,你去把奥斯维辛写成诗。

主宾谓
blog.fivest.one/archives/6481

聊到日文和藏文的「主-宾-谓」结构,先把宾语对象列出来,再根据其身份,决定用什么样的敬语动词形式。

很多时候,我写文章也是有一个潜在的预设倾诉对象的,于是经常写到一半,才意识到这个对象的存在,然后觉得自己正在写的方式,和这个对象并不搭,也就不写了……

话说,这种弹头形状的,十几刀的不锈钢保温杯,

- 最初是哪个公司的特定设计?
- 有什么百年(or 十年)经久不衰的传说吗?

那些新西兰球队的对手们,比赛前看他们跳毛利战舞时,都是什么感受?会不会觉得,如果不跳点啥回敬一下,就太失礼/尴尬了?(图片仅供参考

我觉得李佳琦日常私下里聊天时(也可能不会说出来),是会有类似

:来粉我的都是傻叉屌丝
:我就是在挣傻叉们的钱

这样的自我认知的吧?

以及会有这样认知的各行各业人士,大概不在少数(从 bullshit jobs 到 bullshit customers……

fivestone boosted

Billy Wardlow 被认为是死刑犯中最好的 DM,他创造的 DnD 角色 Arthaxx 某种意义上就是另一个世界的、更好的自己。

Wardlow 有一个在六个月大时夭折的哥哥;Arthaxx 也有一个早夭的姐姐。Wardlow 从小非常擅长电器(其他囚犯说他能修好任何东西);Arthaxx 也擅长雷电魔法。不一样的是,Wardlow 没有父亲,母亲会用皮带打他,会用枪指着他;而 Arthaxx 的父母爱他,还送他去了最好的巫师学校。

2019 年得知自己行刑日的 Wardlow 决定 quit,于是游戏中 Arthaxx 也因为一次施法失去了意识。但狱友们又以拯救世界为名把他拉了回来;Arthaxx 也在幻想世界里的七年后醒来,一起对抗邪恶的月神。2020 年 7 月,Wardlow 完成了最后一个战役,迎来了自己的死刑。

Show thread
Show older
Fivediverse

The social network of the future: No ads, no corporate surveillance, ethical design, and decentralization! Own your data with Mastodon!